•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善美韶关 > 绿美韶关 > 新型城镇化建设 > 县域发展

仁化县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纪实:城市文明建设新征程

时间:2020-12-08 11:15:33 来源:韶关日报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仁化1.jpg

仁化县城全貌。 吴玮 摄


仁化2.jpg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 何晓斌 摄 


仁化3.jpg

志愿者协助交警指挥交通。 易伟嵘 摄


  核心提示

  初冬时节,喜讯从北京传来。

  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仁化县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成为广东省此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的3个城市之一,粤东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这是荣耀的时刻。

  9年创建路,倾注了广大干部群众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是24万仁化人民同心同德、奋勇拼搏的生动诠释。  

  9年创建路,这座“仁爱之城”紧抓城市建设与精神涵养,不仅迎来了“颜值”和“气质”的惊喜蜕变,也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幸福生活指数节节攀升。  

  ……

  九载矢志不渝,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城市最具竞争力的“金字招牌”,仁化收获的不仅仅是外界对这座城市形象和综合素质的最高褒奖,更为这个经济欠发达粤北山区县赶超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

  “文明创建是一项利民惠民的综合性民生工程,也是提升自身发展动力和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抓手,必须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推进……”仁化县为政者掷地有声。

  以文明筑就城市之魂,如今的仁化已开启了城市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外修“颜值”扮靓城市形象

  文明,于一座城而言,既是最好的标签,也是最美的底色。

  自2012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仁化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以及市委工作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以文明城市创建作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抓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力打造“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仁爱之城”。

  如今的仁化,坑洼的路段平坦了,拥堵的街道通畅了,人们的行为愈加文明了……这是城市“颜值”与“品质”的美丽蝶变,更是上下同心、携手创文的丰硕成果。

  补齐设施短板 让环境更宜居

  平坦干净的沥青路,绿意盎然的小公园,施划整齐的停车位……初次造访仁化县丹霞街道高坪社区第二居民小组的外来访客,会惊讶于这个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小区已拥有30多年的历史。

  “高坪社区是无物业无管理小区,一直存在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我们采取了群众‘点单’的方式,在实施无物业小区封闭式管理试点工作前期通过开展‘一线双联’‘民情夜访’活动,将群众的‘金点子’融入改造方案中,让群众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既是受益者,又是参与者。”谈及小区的蜕变,丹霞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赖海文介绍道。

  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仅是仁化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个缩影。仁化县作为经济欠发达的粤北山区县,财政资金总量小,但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不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项目,也不以资金紧缺为由而无所作为,切实多渠道筹措资金,并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解决群众最为迫切的民生实事上,不断补齐公共服务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让文明城市创建工程真正成为群众真心喜爱、积极参与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我们县对县城主次干道进行了全面整治提升,对道路周边的房屋外立面也进行了改造。针对群众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贯通了3条‘断头路’‘梗塞路’,建成一批‘五小’惠民工程,其中公园6个、广场7个、停车场8个500余车位,打造‘公园绿地文体便民15分钟服务圈’,群众出行方便多了。”仁化县创文办工作人员谢纪根介绍,针对雨天容易出现城市内涝以及污水处理问题,该县采用PPP模式开展县域生活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率先在全市实现县镇污水处理全覆盖。结合污水管网项目施工过程中对路面的开挖和修复,对县城市政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进行再提升,统筹推进人行道及商铺广告牌改造、绿化提升等城镇提升项目。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在创文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以生态为底色 让山城“靓”起来

  仁化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0.51%,县城区水源地水质和全县主要江河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三年来均保持在97%以上。现今,漫步在仁化县的公园、绿道,清新的空气和幽雅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这是创建文明城市给“家门口”带来的嬗变。

  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得益于该县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城乡居民自觉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生态文明理念。

  近年来,仁化县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省委“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等建设相促进,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相结合,着力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该县大力发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生态产业,深入推进“一线两带两区”富民强县战略布局,加快构建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切实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通过发展生态经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2020年前三季度,该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45元,全市各县排名第一,真正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获益获利,切实将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心、落实于行。同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全县33个省定贫困村以及3174户、911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以城带乡促进融合发展,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

  内修“品质”打造“仁爱之城”

  “以文化人” 让文明馨香浸润心田

  “以前闯红灯、逆行等不文明现象比较普遍,现在好多了,乱丢垃圾的人也很少了,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改变。”在仁化县街头采访时,不少市民都有着这样的感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公益宣传、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在文明之风吹拂下,仁化实现华丽蝶变,文明行为俯拾皆是。

  近年来,仁化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涵养具有仁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切实厚植城市文化底蕴内涵,打造文化厚重的“仁爱之城”。该县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强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坚定信念、外化为自觉行动,同时“以文化人”,树牢“突出人文景观、展示地域文化、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理念,深入挖掘“仁化”县名丰富的文化底蕴内涵,与仁爱文化相结合,打造“仁爱仁化”城市文化品牌。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文明城市测评的前提和基础。2018年起,我们聚焦立德树人,以文明校园创建为载体,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精心打造校园文化,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校园文化主题。全力推进中小学校建设,异地新建田家炳小学及城北小学。在2019年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考核中,仁化县在全省7个同序列的提名城市中位列第一。”该县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力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教书育人、环境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此外,该县以红色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为抓手,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活化利用,推动“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并转化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志愿服务 为城市文明增辉添彩

  有一种风景叫城市文明,有一种力量叫志愿先行。寒冷冬日,有一群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时常“出没”在仁化的大街小巷,维护着交通秩序、城乡环境卫生保洁、文明劝导……他们以亲切的笑脸、暖心的话语、贴心的服务,用心诠释着文明内涵,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在这个过程中,仁化县四套班子、县直单位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每月开展一次文明劝导志愿服务;全县80多个单位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利用业余时间在县城主要交通路口开展文明劝导志愿服务。

  2015年起,仁化县创新实施了创文网格化管理模式,把县城分为16个网格区,每个网格区由县机关单位、社区或企业联合作为责任单位,并成立网格党支部和党群先锋队,设立区长、路长、街长,形成高效能网格化服务体系。各责任单位联合派出党员干部志愿者,每周五下午深入各网格区常态化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志愿服务活动,对公路沿线、主次干道、沟渠、背街小巷等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带动市民群众共建共治美丽家园,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确保文明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提升。  

  通过创文,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居住环境不断优化,社会民生不断改善,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文明创建带来的变化和实惠。在耳濡目染中,群众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积极主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投工投劳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理念深入人心。

  据统计,在开展“仁爱仁化+”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中,实名注册志愿者2.9万人,常态化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网、文明用餐等文明引导志愿行动,形成了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浓厚氛围。

  长效常治 筑牢城市文明根基

  创建文明城市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幸福。仁化始终把为民利民、靠民惠民要求贯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全过程。充分发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优势,发动群众、凝聚群众,高标准建设覆盖县、镇、村三级的文明实践阵地,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县融媒体中心、县镇党校、农村夜校等载体,以“送戏下乡”、讲党课等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确保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基层一线有载体、有抓手、有实效。

  与此同时,仁化县结合实际,坚持长效常治,通过建立健全城乡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制定印发《仁化县城镇整治综合管理办法》等制度,常态化开展扬尘、“六乱”、道路路域环境整治,实施城乡管理管办分离,实行县、镇、村三级环卫服务市场化,推进市政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管理运营专业化、市场化,不断探索形成了长效管用城乡管理机制。

  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在新的起点上,仁化县将持续抓好文明建设巩固提升工作,坚持为民利民、靠民惠民,持续打造“仁爱之城”,全力做好文明建设“后半篇文章”,让这张展示城市形象魅力的名片更加靓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亮点提示

  1.通过持续9年多时间的创文,仁化县经济得到持续发展。2019年人均GDP达4.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2.城乡面貌得到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城口红色小镇一期完工,成功打造省际交通廊道;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目前60%的行政村已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3.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提升。通过进社区(小区)随访和入户开展民意调查,共发放问卷10.33万余份,群众满意率高达97.68%。

  4.城乡文明程度得到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共获全国、省、市、县文明村镇共137个,实现县级及以上文明镇全覆盖,109个行政村全部达到文明村创建标准。同时,市民文明素养得到提升,普遍养成不随便丢弃垃圾、不闯红灯、文明礼让、尊老爱幼等良好文明习惯。  

  5.干部作风得到转变。广大领导干部在创文工作中得到锤炼,打造了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同时,在创文过程中,进一步拉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形成党群合力、干群合力促发展的良好局面。(转载韶关日报  侯海霞 刘智川)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