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与浙江农林大学在杭州举行签约仪式,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韶关林业资源,完善竹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携手推动韶关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赢局面,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韶关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提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们深刻把握和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韶关作为广东重要生态屏障,要坚决扛起省委赋予韶关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的重大政治责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拓展绿色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深化思想认识,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切实转变“谈生态时讲产业发展不行、谈产业发展时又说生态约束”的思想观念。要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优势作为韶关最大的竞争力、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原则,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既做到保护到底,又做到发展到位,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路子。
抓好生态保护,持续筑牢绿色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韶关作为广东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保护生态环境服务全省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要聚焦守护好绿水青山,加强全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落实“三线一单”,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严厉打击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让韶关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要围绕建设好生态空间,积极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和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结合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点线面结合抓好城乡绿化美化。要强化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的系统性保护,加快整合构建具有鲜明韶关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扎实推进绿美韶关生态建设,切实把韶关打造成绿色之都、生态之城。要进一步完善与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相匹配的政策支持体系,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努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推动产业转型,持续释放绿色动能。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解决好发展方式问题。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韶关绿色发展,尤其是去年以来,接连出台《关于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韶关建设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并提出要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朝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给韶关提供重大发展机遇。推动韶关高质量绿色发展,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减碳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抓好钢铁、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要积极发展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全力创建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开辟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突出抓好大型农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和驰名品牌,让韶关优质农产品风行“双区”、畅销省内、走向全国。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集中力量推进丹霞山、南华寺、珠玑古巷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古驿道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文旅融合新业态,努力将韶关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转载韶关日报 包港)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