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带雨,草木萌发。新年伊始,粤北城乡之间,全市10个县(市、区)、105个镇(街)和1448个村(社区)已筹备春耕,思量大计。
回眸过往,蓄力前行。过去一年,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开局之年。作为广东的北部生态发展区、欠发达地区,如何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韶关而言,既是机遇挑战,也是突围之路。
势起风至。2023年来,韶关坚决把“百千万工程”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抓手、重大举措,作为改变韶关面貌的重大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大力实施县域富市战略,突出产业兴县兴镇兴村,迅速掀起强县促镇带村的火热实践。
工作机制“转”起来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2023年来,韶关建立健全“八个一”工作机制,即实行“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现场会、一评比、一排名、一通报,每季一亮诺亮绩亮牌,半年一小结,年终一总结”的工作机制,推动工作转起来。
干在先、走在前。韶关在全省率先建立覆盖市县镇的指挥架构和工作专班,由市委书记任总指挥、市长任第一副总指挥、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制定实施各项市级政策,把目标任务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形成“百千万工程”就是这么干工作任务清单,一项一项抓落实。
一场场在田野、在工厂、在乡间小道、圩镇广场召开的现场会,一项项实施县域镇域经济发展排名等重点工作考评制度,一个个考核奖惩办法,不断激发县镇村积极性、主动性。
为了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瓶颈,韶关成功争取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提三化”示范创建试点,打开镇村发展新空间。
“百千万工程”是重大战略、强力牵引。
2024年1月10日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吹响号角,要集中攻坚,向上突围,以“百千万工程”牵引韶关高质量发展!
2024年1月底召开的市“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也同样明晰,今年我市要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更加协调发展,要坚持将实施“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全力推进美丽城乡攻坚,持续用力抓县域产业、城乡建设、乡村振兴,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春来潮涌,韶关将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以更大气魄、必胜把握攻克坚中之坚、难中之难,确保“百千万工程”稳妥推进、高效落实。
县域经济“强”起来
县级是重心、是龙头。
过去一年,韶关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重心,把县城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以工业、制造业为重点,同时加强现代农业、文旅产业、林业经济、森林康养、商贸物流、房地产等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2023年来,全市集约高效建设县域产业转移工业园,重点推进承接产业有序转移“1+6”平台,市级主平台成功争取省级第一档首期注入资本金2.4亿元,承接产业转移项目48个、投资额154亿元;6个特色产业园区实现新签约项目85个、签约额205亿元,推动县域新动工产业项目627个、增长121%,完成投资104亿元、增长71.9%,南雄高新区入选全国31个发展农药产能重点园区之一,翁源创新原料药产业园被省授予“原料药监管创新基地”牌匾。
乘着崭新的春风,新的一年,韶关将发展壮大县域产业,加强园区建设,开展全员招商,大抓产业发展,让县域高质量发展建立在强大的产业基础上。
今年,韶关将支持做大做强县域工业园区,依托对口帮扶、产业共建机制,重点推进乐昌碳中和产业园、南雄绿色植保产业园、仁化新能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始兴电子信息产业园、翁源创新原料药产业园、新丰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乳源先进材料产业园建设,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00亿元,促进县域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乘势而上,顺势前行。今年,韶关将狠抓招商引资,积极引进落户一批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优质项目,加快东阳光璞泰来、威玛等项目建设,推动忠信公司发展延伸印制线路板上下游产业,力促大角鹿、鑫塑源等项目早日建成达产;落实联县包镇工作制度,统筹指导乡镇(街道)谋划发展一批镇域特色优势产业项目,提高产业发展考核权重,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
其中,韶关要大力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谋划推动莲花新城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补齐县城道路、污水管网、垃圾分类、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短板,扩大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6个,新增公园绿地4万平方米,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镇村产业“兴”起来
既要大象起舞,亦要蚂蚁雄兵。
镇级是联城带村的关键节点。过去一年,韶关以现代农业、林业、文旅康养为主,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建设美丽圩镇。
韶关通过制定“一清单两图两表”,因地制宜种植高附加值农作物、发展高附加值家禽畜牧业,创办一批强镇富村公司、乡村振兴车间,建设一批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全面梳理盘点镇(街)、村(社区)可利用资源资产清单上,根据土壤土质图谱,制定高附加值农业产业潜力图、茶叶产业种植潜力图、高附加值农业产业种植合作推介表、市域区块分类种植规划表,培育壮大强镇富村公司,引导各村用好“一清单两图两表”,发展食用菌、蓝莓、红茶、白毛毫针茶叶、葡萄及绿色牛蛙、梅花猪、石头猪、胡须鸡等高附加值种养业,发展民宿,办好乡村振兴车间,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加快土地流转,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因地制宜,因时因势。乡村振兴步伐加快推进。2023年,全市1207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超10万元、平均达40万元。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新增数量居全省第一。乡村振兴工作连续五年在省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南雄市入选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试点县,始兴县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单。
乘着“百千万工程”的热潮,镇村“颜值”“内涵”也不断提升,完成圩镇提升基础工程项目323个,打造美丽圩镇省级示范样板12个;累计创建美丽宜居村912个、特色精品村129个。
按照2024年的蓝图,韶关将统筹抓好宜居县城、美丽圩镇、和美乡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与此同时,全市将持续推进美丽圩镇建设,高质量培育10个以上典型镇,加快武江区和翁源县翁城镇、乐昌市坪石镇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建设,以点带面增强乡镇联城带村纽带功能;全力抓好和美乡村建设,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房风貌管控和美丽庭院示范村创建,统筹提升一批农村公路、电网、供水、污水治理、垃圾处理设施,打造60个以上典型村。
今年,韶关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
——牢固树立大农业观,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建设高标准农田12.6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0万亩以上、产量75万吨以上。
——以“一清单两图两表两平台”为指引,实施“十业千亿”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工程,做大做强高附加值特色产业。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已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加强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乡村振兴新动能。
——做大“善美韶农”区域公用品牌,增强国家地理标志、名特优新、“粤字号”农产品品牌效应,全力建好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增强联农带农能力。
——推动一批强镇富村公司上规上限,助力镇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推动每个县(市、区)新建或提升乡村振兴示范带1条以上。
在万象生春的粤北田野,全面加快乡村振兴已跃然眼前,县镇村“星月齐辉”的蓝图正逐步实现。(转载韶关日报 吴梦雁)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