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关于“百千万工程”的战略部署,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丰富群众文化“菜篮子”,以乡村文化建设赋能“百千万工程”,演绎新时代乡村振兴大戏。
一是瞄准难点抓攻关,基层文化设施实现提质增效。深入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工作,按照“一中心一策”原则,为213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量身制定整改措施,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50万元,对标对表进行攻关解难,全面改善基层文化设施。截至2023年8月31日,韶关市新增提质增效达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4个,提质增效达标率达到64.62%。韶关市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结果连续两年排名粤东西北地区第1名。
二是紧盯亮点抓提升,文化服务品牌实现拓展升级。结合韶关文化优势,全力打造工作亮点。持续提升风度书房品牌,探索引进文创、轻饮等元素入驻风度书房,改变了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文化阵地。推动风度书房向县、镇、村延伸,目前全市共建成风度书房91间,其中城区61间、乡镇29间、村级1间,实现了中心镇全覆盖。探索盘活农村古建筑资源,建设富有浓郁乡土风情的风度书房,如始兴城南镇河南村利用当地围楼长安围,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风度书房,面积150平方米,阅读位50个,藏书1万余册,藏书以围楼、红色、生态旅游等题材为主,设置了围楼体验馆,展示了宰相粉、司前舞火龙等特色非遗项目,成为了展示当地民俗风情的窗口和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点”。
三是紧贴需求抓供给,“四季春晚”活动实现常态开展。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大对镇、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深入开展“绿美韶关·四季村晚”品牌文化活动,鼓励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在农闲期间开展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村晚”。实施“艺美乡村”文化社团帮扶计划,扶持群众自建文艺团队,选拔乡村“粤美乡村--文化指导员”,组织“文化指导员”走进镇村,对乡村自建文艺团队和基层文艺骨干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培训和授课,帮助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发布了“绿美韶关·四季村晚”系列活动节目征集令,诚邀广大村民、在外工作的游子们、社会文艺爱好者踊跃报名参加。今年,在武江区龙归镇双头村举办了2023“绿美韶关·四季村晚”系列活动暨全国“四季村晚”韶关示范展示点启动仪式。各县(市、区)也结合当地农业、文化、民俗、节庆等特色资源,每季挑选1至2个特色乡村,开展1至2场“村晚”活动。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3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市文广旅体局 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