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博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善美韶关 > 善美之城 > 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山大学在坪石

时间:2019-08-21 10:41:00 来源:本站编辑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193810月,日本侵略者由大亚湾登陆进犯广东,1021日广州沦陷,中山大学紧急撤离,西迁至云南澄江。19408月,在代理校长许崇清带领下,中山大学又回迁至粤北重镇乐昌坪石。直到1944年底战火逼近,中山大学再次迁校。抗战期间中山大学在粤北一共度过了4年多的坎坷岁月。这4年里,中大为国家输送了20000多名毕业生。

19381012,侵华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州告急。19381020日,中山大学奉命西迁,教职员292人,携带教学设备图书等离开广州。193811月中旬,中山大学在迁往广西龙州途中得令再迁云南,经过4个月1万余里的颠沛流离,于19392月从昆明抵达云南澄江。这时中山大学各院系共有教职员245人,学生1736人。1940922日,中山大学师生员工从澄江启程回广东乐昌坪石,横跨滇、黔、桂、湘、粤五省,纵横数千里,于1016日折回坪石镇(今坪石老街)。

抗战中的中大新一页

由于坪石只是边陲小镇,中山大学只能分散在坪石街及周边地区:文、理、工三学院分设于坪石附近之铁岭、塘口、三星坪等地;又增设一年级教育委员会于车田坝;医学院设于乐昌县城;法学院设于武阳司;师范学院设于管埠;农学院则设在湖南宜章县的栗源堡。

坪石的山水支撑养育了抗战中的中山大学近两万名青年学子,承续着中大的文脉。法学院经济系教授王亚南、梅龚彬讲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创办《经济科学》杂志。法学院政治学会举行“苏德战争问题座谈会”。陈寅恪在文学院文科研究所讲论《魏晋南北朝史》中的《五胡问题》。中大教师黄友棣谱曲、学生作词,创作的抗日歌曲《杜鹃花》传唱大江南北。洪深教授指导中大剧团在中大礼堂公演《血十字》《醉梦园》《军用列车》等剧目。

抗战时期,中大在坪石也为粤北地区的自然、人文研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期间有杨成志教授进行人文调查,撰写《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有吴尚时教授以乐昌为中心进行考察,写成《乐昌盆地地理纲要》等,陈国达等著《广东曲江芙蓉山之石炭纪煤系》等等。时至今日,这些学术成果仍对粤北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产生积极的作用。

19447-8月间,中山大学有200多名学生参加东江纵队,奔赴抗日前线。国难家恨让中大师生更加激发了爱国救亡的激情,课坚持上,讲座继续开,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也从未停止。中山大学为当地老百姓办免费民众学校,开展文化教育和抗日救亡宣传教育。中山大学在颠沛流离中发展壮大。1942年,中山大学的学生总数激增到4179人。中山大学在坪石办学时间4年多,培养和毕业学生2万多人。

中山大学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文明开化的风气,人民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改造了青年学生的趣味,两者相辅相成,真正走出了扎根中国办学的大学气象。

感人故事

据了解,中大刚搬到坪石时,有家室的教师大部分都租了当地群众的民宅入住,而学生们则自己动手在山上自行搭建简易住房。

经历过战火的学生他们用杉树皮做屋顶,用竹片钉起来做墙壁,就这样建起了学生宿舍。他们吃饭是自己在食堂里煮大锅菜。吃得很简单,几乎天天都是大米饭就着镇上出产的青菜、咸菜、辣椒下饭。有时候会有肉,但很少。

生活尽管艰苦,师生们与镇上百姓相处得十分融洽。学生们日间上课学习,课余时他们有的在镇上群众家里四处串门;有的则聚在一起,唱各种抗日救亡的歌曲;还有的则开了学习班,免费为当地少年儿童上课识字。

粤北办学虽然条件艰苦,但中大还是吸引了一批著名的学者来校任教。如历史学家朱谦之、人类学家杨成志、经济学家王亚南等。当时受聘任教于广西大学的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也于19436月底应中大文科研究所的邀请,前来坪石为师生作了一个星期的讲学。

战时的校园生活,让学者们习惯了苦中作乐。当时,坪石还举行了马思聪、黄友棣等名家小提琴演奏音乐会。马思聪、王慕理夫妇当时就在坪石生下次女马瑞雪。有一次,马思聪夫妇正为坪石群众进行演出,刚出生的小瑞雪被留在后台交给学生照料。不料小瑞雪哭闹不止,哭声传到了前台。正在进行钢琴伴奏的王慕理,不得不暂停演奏,临时到后台给孩子喂奶。而马思聪就静静地站在台上,所有观众无一人喧闹,全都留在原位肃然静候,场面十分感人。

1945116,侵华日军包围坪石,中山东大学不得不再次迁校,紧急疏散,撤离坪石。(转载韶关日报  冯春华  欧伦彬

(严禁第三方复制和转载)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