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通报,对全省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扬。韶关市生态环境局乐昌分局凭借扎实成效,荣获“表现突出集体”称号。
如今,在武江乐昌段清澈的水面上,常见成群白鹭翩飞。这些对环境变化敏感的水鸟回归,直观反映了当地水质的改善。作为粤北生态屏障的重要守护者,该分局直面曾困扰乐昌的跨省污染治理等难题,在生态保护、跨界治水、山区治污等关键领域的创新与突破,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生态答卷。
打好蓝天“保卫战”守护乐昌蔚蓝
漫步城区,空气清新舒爽,深吸一口,满是草木与泥土的纯净气息。“明显感觉呼吸舒服多了,特别是早晨和雨后。”一名在武江边散步的市民这样描述变化。
据了解,乐昌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22年的90.8%升至2024年的98.9%,PM2.5均值为21微克/立方米,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类区标准限值。
这份亮眼的生态成绩单背后,是当地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理。通过深入推进涉VOCs企业治理、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以及低效治理设施清理,强化扬尘管控,严格管控秸秆焚烧和露天烧烤,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累计发出12次污染天气预警信息,精准应对不利天气,为守护蓝天白云筑牢防线。今年春节期间,乐昌分局干部全体出动,在除夕、年初一等重点时段(20时至凌晨2时),联合多部门精准巡查、立体宣传和源头管控,有效管控烟花爆竹,春节期间颗粒物浓度低于周边地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
写好跨界“水文章”交出乐昌“碧水答卷”
武江的水变干净了,这是乐昌老百姓这几年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变化。“你看这水多清亮,两边风景看着跟江南似的。”一位正在河边步道晨练的老大爷乐呵呵地夸道。
“我们通过强化流域系统治理,与湖南宜章共建跨省治水‘共同体’,并在2024年粤湘武江(武水)联合应急演练中获评‘表现突出单位’,推动武江乐昌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韶关市生态环境局乐昌分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常春对记者说道,“广东乐昌与湖南宜章的携手合作,真正实现了让一江清水共治共享。”
乐昌与宜章、汝城分别签订《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框架协议》,这套联防联控的创新机制,实实在在落地见效:联手处置突发水污染10多次;更可喜的是,乐昌市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三年100%达标,4个地表水断面稳定达标。
“现在遇到水质异常,两地应急队伍半小时内就能到位。”乐昌分局工作人员介绍道,在去年10月的联合演练中,粤湘双方配合默契,从发现异常到锁定污染源仅用两小时。“高效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了武江流域水环境安全,也让两岸居民生活更安心。”
乡村治污辟新径“废”水反哺绿田园
走进梅花镇大富陈家村,绿油油的菜苗铺展在农田间。村民张大姐正在清扫院落,洗水池里,涮过拖把的污水顺着地下管道汩汩流走。“现在污水全进了管道!”她指着下水口说,“从前洗菜水乱泼,满地肮脏,如今村里清爽多了。”
这套系统如何运转?村民生活污水在院内即完成初步收集——厨房、浴室的废水统一接入专用沉淀方井。污水经自然沉降后,通过管道输往村头的集中处理终端,经管网汇入检修井,再流经厌氧池进行生化处理,最终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为便于取水,沉淀井旁装有手压泵,沿线还设有多处检查井供村民舀水灌溉。
数据见证着变化:三年前乐昌全市农村污水治理率仅61.8%,如今已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其中梅花镇的实践尤为瞩目——在专家团队指导下,这个山区小镇因地制宜推行“低成本、少维护、资源化”治水模式,成效显著。
“不求高大上工程,只要群众看得见的改变。我们推广的农村污水资源化模式,不仅实现全域覆盖,更获生态环境部全国推广。”黄常春表示,“2022年以来群众满意度持续超99%,绿水青山正转化为百姓的幸福生活。”
这份务实作风,让乐昌市首创的“山区治理样板”被纳入韶关改革案例库,凭借这些突出成绩,乐昌市荣获省级“治污突出集体”荣誉。
“获奖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不能有丝毫松懈。”黄常春说道,接下来,他们将着力解决跨界污染、面源污染、历史遗留污染等环境问题,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为乐昌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生态环境支撑,奋力打造粤北生态保护屏障先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