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 扫一扫
    打开 · 手机版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博
  • 扫一扫
    关注 · 政务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频道栏目 > 韶关市统计局 > 统计数据

韶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4-03-27 15:18:00 来源:本站编辑 访问量: -
【打印】 【字体:

韶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韶关市统计局

2004326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为总目标,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民营经济三大战略,坚持走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第三产业旺市的路子,大力推进国企改革,抢抓机遇,奋发图强,一手抓非典防治,一手抓经济建设,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成为省文明城市,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增速创近十年新高。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6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25.3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91.1亿元,增长11.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1.044.834.2变为19.346.734.0,第一产业下降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9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小幅回升,全年韶关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0.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6%,消费品价格上升1.2%,食品类上升2.7%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44.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70.60万人,增加0.07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4.20万人,增加0.45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9.80万人,增加0.68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27.23万人,减少0.31万人。其中:城镇集体单位职工3.02万人,减少0.26万人;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7.44万人,增加1.09万人。据工商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城镇私营单位和个体从业人员9.43万人,增长9.0%。全市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31658本,其中4050”人员7829本。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8264人,登记失业率3.4%

二、农 业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增长质量提高。全年农业总产值7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7%。其中种植业增长3.8%,林业增长7.0%,畜牧业增长3.7%,渔业增长1.1%。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粮经作物种植结构由2002年的4357调整为4258,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3万亩。水稻种植面积调减9万亩,优质稻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有林地面积1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1.0 %,比上年扩大0.1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量6465万立方米,增长2.9%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万吨)      86.36     -4.9

其中:稻谷        74.26     -4.9

其中:优质稻      43.28      5.0

蔬菜(万吨)     200.20      7.9

甘蔗(万吨)      28.10      4.9

花生(万吨)      11.30      0.4

烟叶(万吨)       2.93     -5.5

水果(万吨)      18.19     13.7

茶叶(吨)         1912     -4.6

蚕茧(吨)         4738    -11.3

肉类(万吨)      15.96      4.4

其中:猪肉        13.29      5.2

水产品(万吨)     8.25      6.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年工业增加值首次迈上100亿元大关,达到102.2亿元,增长18.4%,增长率比上年加快6.8个百分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主导作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2亿元,增长22.7%。其中:国有工业42.4亿元,增长22.5%;股份制工业22.6亿元,增长27.0%;外商及港澳台工业11.9亿元,增长11.4%。扶强扶优显成效,电力、金属冶炼、卷烟等支柱产业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100.1%,比2002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产品产销衔接较好。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原煤(万吨)             83.47            2.2

钢(万吨)              300.19           32.2

成品钢材(万吨)        236.22           11.6

十种有色金属(万吨)     23.86           -5.3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     84.96           13.1

其中:水电               18.87            3.2

火电                     66.09           16.3

水泥(万吨)               288           12.6

亲水箔(吨)             17755           80.8

纱(吨)                 26570          -17.6

布(万米)                2096          -33.3

糖(万吨)                2.40           32.8

卷烟(万箱)             28.51            1.8

其中:一、二类烟          6.38           74.9

啤酒(吨)              111704           38.8

合成洗涤剂(吨)         23509           -2.2

人造板(万立方米)       12.53          220.5

化肥(折纯100%)(吨)    8964          -27.3

小型拖拉机(台)         12120           21.5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43.5%,比2002年提高25.3个百分点,利税总额44.1亿元,增长45.9%,利润总额19.5亿元,增长84.8%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3.0亿元,增长15.3%。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完成施工产值29.0亿元,增长59.0%。实现利润3109万元,下降10.6%。施工工程1599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111个,占全部施工工程的69.5%。房屋施工面积418.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76.8万平方米,其中一次交验合格面积166.4万平方米,占竣工面积的94.1%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4.0亿元,增长24.1%。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1.3亿元,下降8.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4.8亿元,增长52.0%;房地产投资9.7亿元,增长74.8%。年内新开工项目500个,增长11.6%;竣工项目318个,减少23个。

投资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倾斜,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7亿元,与去年持平;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1.9亿元,增长46.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0.4亿元,增长6.5%

全年在建重点项目12个,韶钢系列技改、韶关卷烟厂技改、粤北医院住院大楼、韶关电厂11号机组、东阳光铝箔厂扩建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对拉动全市投资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增的主要生产和服务能力:焦炭70万吨,炼钢250万吨,发电机组容量26万千瓦,改建公路257公里,城市防洪堤10公里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公路网络建设快速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京珠高速公路通车,标志着一个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主骨架的韶关干线公路网的形成。2003年,全市国道、省道完成投资3.17亿元,完成路基工程61.2公里,路面工程47.2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9128.3公里。其中:高级次路面公路3882.4公里,增加408.4公里;高速公路164公里,一级公路84.7公里,二级公路679.8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49.7公里。县乡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投资2.43亿元,韶关市区到县已全部通二级以上公路,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

全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25.73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18.32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9.3%7.0%。铁路货运周转量33.01亿吨公里,增长5.6%;客运周转量21.41亿人公里,下降3.0%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0万门,增长16.4%;固定电话用户68万户,增长15.9%。其中:市话44万户,增长14.7%;农话24万户,增长18.2%;移动电话用户26.42万户,增长1.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4.2部;互联网用户7.04万户,增长12.5%

六、贸易、外经和旅游

市场销售稳中有升,假日消费活跃,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宽,住房、汽车、旅游等成为消费热点。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3.3亿元,增长10.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5.0亿元,增长11.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8.3亿元,增长9.4%

对外经济规模明显扩大。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达到55家,实现的增加值达14.2亿元,增长25.7%。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498万美元,增长15.1%。海关统计外贸出口总值19843万美元,进口总值23291万美元,分别增长38.3%50.1%。规模以上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25.5亿元,增长26.2%

旅游业受非典冲击,增势明显回落。全年接待旅游者人数466.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6亿元,分别增长3.6%2.6%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积极落实国家的货币政策,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存贷款业务健康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不含外币)余额356.1亿元,增长14.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0.1亿元,增长13.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不含外币)余额176.9亿元,增长8.1%。其中:短期贷款30.1亿元,下降6.7%;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16.3亿元,增长23.2%。银行货币净投放2.2亿元,下降80.5%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41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65亿元,增长5.8%;人寿保险保费收入5.76亿元,增长36.8%。全年支付各类赔款9829万元。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7882万元,下降17.2%;人寿险给付赔款1947万元,下降27.4%。全年参加各类商业保险44.4万人,参加财产保险15.28万宗。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综合开发有新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万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2.7万人。省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家,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37家。全年取得科研成果66项,其中5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61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全年实施火炬计划”24项,其中:国家级4项;星火计划”26项。申请专利129项,专利授权63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9.1%,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7.0%,小学毕业升学率99.6%,初中毕业升学率73.6%。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318所,在园幼儿6.6万人。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73万人,增长16.0%;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9591人,增长11.4%;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4574人,增长40.2%;全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6780人,57201科次。

全市各类教育发展情况如下:

                       学校数(所) 新招生人数(人) 在校学生数(人) 比上年增长(%

全日制高等学校             2            6249               17296          16.0

中专学校                   6            1349                4050         -11.3

市属技工学校               7            5718               13709          12.5

职业中学                  13            6833               16184          15.6

普通中学                 208           76291              211053           5.1

其中:高中                37           16245               41667          13.7

初中                     154           60046              169386           3.2

小 学                   1005           51241              320405          -2.1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有新的发展。年末各类专业艺术团体9个,文化站129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9个。卫星地面接收站点649个,微波线路总长827公里,广播电视微波站48座,有线电视用户32.73万户,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2%。全年发行本市报纸 8万份,杂志7万份。

医疗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689 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4个,床位873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1123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317人,注册护士4127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51.2%。乡镇卫生院121个,床位1195张,卫生技术人员2113人,乡村医疗点1239个。农村清洁卫生水普及率97.3%,其中自来水普及率54.3%;农村居民卫生户厕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72.5%43.5 %。碘盐覆盖率100%,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87.5%。 全年无偿献血1.96万人次。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乳源少数民族龙舟队代表全省参赛,获得51银;在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比赛中我市运动员获得12银;在省少年锦标赛上,我市获得了121012铜的成绩。全市有1064所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施行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率、达标率、优秀率分别为100%98.1%25.1%。成功举办了体彩杯元旦环市跑、富康杯女子蓝球、健身操比赛、市第八届体彩杯龙舟赛、第二套健身秧歌比赛等全民健身活动。体育的产业化有新发展。体育彩票总销售额5525万元,公益金收入500万元。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建立了环保监测站9个,各类环境监测专职人员103人,全年用于环境污染防治项目投资4.1亿元,完成环境污染防治项目135个。全市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0个,其中国家级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0.06万公顷。韶关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8%

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十五期间总量控制的5种污染物除二氧化硫外其余4种排放量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1.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1%,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9.8%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户籍人口314.85万人,增加1.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5.05万人,增加13.52万人;农业人口189.80万人,减少12.4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5871人(计生口径),出生率11.45‰;死亡人口16117人,死亡率5.14‰;人口自然增长率6.3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韶关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135元,比上年增长12.9%;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923元,比上年增长16.3%;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1.1%,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204元,增长3.3%

年末在岗职工全年工资总额3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976元,增长15.1%。其中:市、县人均工资11190元。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乡竣工住宅面积285.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9%。其中: 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61.44万平方米,减少4.2%;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24.01万平方米,增长8.4%

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31.6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1.12万人,增长34.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1.5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7.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4.2万人。全市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离退休人员6.77万人,比上年增长6.7%。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72764万元,增长29.6%。年末全市社会保险基金余额73160万元,增长15.7%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社会福利机构125所(敬老院113所,社会福利院12所),床位3044张,在院人数2037人。全市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0个。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全市 119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1万人,比上年增长12%。全年发放保障资金2221 万元,有47.56万人次受益。全年发放救灾救济资金684.2万元,救济物资折款3096万元,累计11万人次。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72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基金200万元。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含义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其他所有制工业。

 

相关文件: